
GB 17378.4-2007《海洋監測規范 第 4 部分:海水分析》中海水硫化物測定(亞甲基藍分光光度法)的要點總結、注意事項、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案,供參考:
一、測定要點總結
1. 方法原理
通過酸化樣品釋放硫化氫,用氮氣將其吹入乙酸鋅 - 乙酸鈉吸收液中生成硫化鋅沉淀,再與對氨基二甲基苯胺和硫酸鐵銨反應生成亞甲基藍,于 665 nm 波長處測定
吸光度,計算硫化物含量。
2. 關鍵試劑
乙酸鋅 - 乙酸鈉吸收液:固定硫化物,形成硫化鋅沉淀。
對氨基二甲基苯胺溶液:顯色劑,需臨用前配制,避免氧化變質。
硫酸鐵銨溶液:氧化劑,促進顯色反應。
鹽酸溶液:用于樣品酸化,釋放硫化氫。
3. 儀器與裝置
包氏吸收管:250 ml(標準規格),吸收液體積 50~100 ml。
曝氣裝置:包括恒溫水浴、氮氣源、反應瓶、導氣管等,需確保氣密性。
分光光度計:配 1 cm 比色皿。
4. 操作流程
樣品采集與保存:現場加乙酸鋅固定,使硫化物生成沉淀,避免氧化損失。
預處理(酸化 - 吹氣):樣品酸化后,通氮氣將硫化氫吹入吸收管,控制水浴溫度 55~65℃,氮氣流速 6~9 個氣泡 / 秒,曝氣時間 30~40 分鐘。
顯色與測定:吸收液中依次加入顯色劑,定容后于 665 nm 測定吸光度,繪制標準曲線計算含量。
二、注意事項
1. 試劑與儀器
試劑純度:鹽酸、乙酸鋅等試劑需選用高純度(分析純及以上),避免重金屬雜質干擾(如 Fe3?可氧化硫化物)。
吸收管清洗:使用前用稀鹽酸浸泡并沖洗干凈,避免殘留金屬離子或有機物污染。
氮氣純度:氮氣純度需≥99.9%,否則需通過堿性焦性沒食子酸溶液除氧,防止硫化物被氧化。
2. 樣品處理
固定時機:采樣后立即加乙酸鋅固定(每 100 ml 樣品加 2 ml 225 g/L 乙酸鋅),搖勻后調節 pH 至 9~10(弱堿性),避免硫化物以 H?S 形式揮發。
曝氣控制:
水浴溫度需穩定在 55~65℃,溫度過低導致硫化氫釋放不完全,過高則加速揮發。
氮氣流速均勻,避免氣流過大沖散吸收液或過小導致吸收效率不足。
避光操作:硫化物和亞甲基藍顯色產物對光敏感,操作過程需避免強光直射。
3. 顯色反應
試劑加入順序:先加對氨基二甲基苯胺,后加硫酸鐵銨,迅速混勻,避免硫化氫逸出。
溫度一致性:樣品與標準曲線的測定溫度差應≤2℃,否則影響顯色穩定性。
顯色時間:顯色后需在 1 小時內完成測定,避免吸光度隨時間變化。
三、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案
常見問題 可能原因 解決方案
空白值偏高 1. 試劑污染(如鹽酸含氧化劑)
2. 吸收管未洗凈
3. 氮氣含雜質 1. 更換試劑,用鋁絲攪拌鹽酸除氧化劑
2. 重新清洗吸收管(稀鹽酸 + 蒸餾水)
3. 檢查氮氣純度,增加除氧裝置
測定結果偏低 1. 曝氣不充分(溫度低 / 流速慢)
2. 吸收液體積不足
3. 樣品未及時固定 1. 調整水浴溫度至 55~65℃,控制氮氣流速 6~9 個氣泡 / 秒
2. 吸收液體積≥50 ml
3. 采樣后立即加乙酸鋅固定
吸光度不穩定(波動大) 1. 顯色溫度波動大
2. 試劑加入順序錯誤
3. 比色皿未洗凈 1. 控制實驗室溫度穩定,樣品與標準品同溫測定
2. 嚴格按順序加試劑并迅速混勻
3. 用稀鹽酸清洗比色皿,避免殘留顯色劑
標準曲線線性差 1. 標準溶液配制誤差
2. 顯色時間不一致
3. 分光光度計波長偏差 1. 重新配制標準溶液,使用分度吸管準確移液
2. 統一顯色時間(如顯色 10 分鐘后測定)
3. 校準分光光度計波長
樣品渾濁或有沉淀 1. 乙酸鋅加入量不足
2. 樣品 pH 未調至弱堿性 1. 按比例增加乙酸鋅用量(每 100 ml 樣品加 2~4 ml)
2. 用氫氧化鈉溶液調節 pH 至 9~10
硫化氫氣體泄漏 1. 裝置氣密性差
2. 吸收管接口松動 1. 檢查各接口(使用玻璃磨口或聚四氟乙烯材質)
2. 重新連接吸收管,確保密封
四、質量控制要點
空白實驗:每批樣品需做試劑空白,吸光度應接近零,否則需排查試劑污染。
加標回收:定期進行加標回收實驗,回收率應在 90%~110% 之間,驗證方法準確性。
平行樣測定:每批樣品至少測定 10% 的平行樣,相對偏差≤10%。
標準曲線核查:每次測定樣品時需同步繪制標準曲線,或用中間濃度標準溶液核查吸光度,相對誤差≤5%。
五、總結
海水硫化物測定的關鍵在于避免硫化物損失、控制實驗條件一致性、排除干擾因素。操作中需嚴格遵循標準方法,注意試劑純度、裝置氣密性、
溫度和流速控制,并通過質量控制手段確保數據準確可靠。若遇到異常結果,需從試劑、儀器、操作步驟等方面逐一排查原因,針對性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