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氮化鋁(Aluminum Nitride,簡稱 AlN)是一種具有六方晶系纖鋅礦結構的共價鍵化合物,由鋁原子和氮原子通過強共價鍵結合而成。其理論熱導率高達 320 W/m?K,接近金屬銅的水平,同時具備優異的電絕緣性、低介電損耗以及耐高溫(熔點 2200℃)和化學穩定性。這些特性使其成為高性能熱管理材料的核心選擇。
氮化鋁的核心應用行業
電子封裝與半導體 作為功率半導體(如 IGBT 模塊)和 5G 基站芯片的散熱基板,氮化鋁可將芯片產生的熱量快速導出,避免熱失效。其熱導率是傳統氧化鋁基板的 6 倍,且絕緣性優異,可直接集成芯片實現 “板上芯片” 封裝,顯著提升器件壽命和可靠性。例如,在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中,氮化鋁基板可降低模塊熱應力,保障高功率運行穩定性。
光電子與 LED 照明 氮化鋁透明陶瓷用于 LED 封裝時,既能高效散熱(延長 LED 壽命至 5 萬小時以上),又能作為光學窗口材料,提升出光效率。其低介電損耗特性還使其成為高頻射頻組件的理想基板。
航空航天與國防 在高溫環境下(如航空發動機燃燒室),氮化鋁陶瓷可作為耐高溫結構件和熱障涂層,耐受極端溫度沖擊。其輕量化和高強度特性也適用于衛星電子設備的散熱模塊。
新能源與儲能 用于固態電池的電解質隔離層時,氮化鋁的高離子電導率和化學穩定性可抑制鋰枝晶生長;在氫燃料電池中,其導熱性可優化電堆溫度分布,提升能量密度。
那艾儀器噴霧干燥機制備氮化鋁的典型案例
1、高純度球形氮化鋁粉體的工業制備 技術背景:傳統砂磨工藝易引入雜質(如 Fe、Si),導致燒結后熱導率下降。龍鑫干燥研發的閉式循環噴霧干燥機通過惰性氣體保護和精準霧化解決這一難題。 核心工藝:惰性環境構建:采用純度≥99.9% 的氮氣作為干燥介質,通過壓差自動變送技術維持塔內 0.5-1kPa 正壓,隔絕氧氣。在線氧含量監測顯示,干燥過程中氧濃度始終小于1%,粉體氧含量穩定控制在 0.8% 以下。 變頻離心霧化:使用高速離心霧化器,通過離心力與空氣剪切力雙重作用,將鋁源(如硝酸鋁)與碳源(如葡萄糖)混合液霧化成粒徑分布集中的超細液滴。集成 PLC 控制系統,實時調整熱風流量與霧化速率,確保粉體球形度 > 90%、粒徑分布均一。最終產品氧含量≤0.4%,熱導率達 250 W/m?K,滿足車規級半導體封裝要求。 應用場景:用于制備 5G 基站射頻芯片散熱基板和新能源汽車 IGBT 模塊封裝材料。
2、亞銨法紙漿黑液資源化制備氮化鋁 技術創新:利用造紙工業副產物亞銨法紙漿黑液(含木質素磺酸銨)作為低成本炭源,結合微波氮化技術實現資源循環。 工藝步驟:原料預處理:將黑液加熱至 90℃,溶解硝酸鋁至飽和,形成鋁 - 炭混合漿液。 噴霧干燥造粒:在入口 300℃、出口 115℃條件下噴霧干燥,得到前驅體干粉,其中木質素磺酸銨作為碳源與鋁鹽均勻混合。 微波氮化與除炭:在氮氣氛圍中,通過微波加熱至 1500℃進行氮化反應(1 小時),隨后切換空氣氛圍在 700℃除炭,最終制得含氮量 29.5%-30.9% 的氮化鋁粉體。 優勢:黑液資源化降低成本 30% 以上,微波工藝能耗較傳統電阻爐降低 40%,且粉體純度達 99.5%,適用于中低端電子元件的導熱填料。
3、水基噴霧造粒制備高導熱球形填料 技術挑戰:傳統氮化鋁粉體球形度低、流動性差,難以滿足熱界面材料對多級配填料的需求。 解決方案: 表面改性:用磷酸對氮化鋁粉體進行表面處理,使其在 16 小時球磨過程中保持抗水解能力。 水基噴霧造粒:將改性粉體與 2% PVB(聚乙烯醇縮丁醛)+2% PEG(聚乙二醇)粘結劑混合,通過噴霧干燥形成球形生坯,粒徑分布 D50=20μm。 脫脂燒結:在 1600℃氮氣中燒結,獲得球形度 > 95%、熱導率 171.2 W/m?K 的氮化鋁微球,其抗彎強度達 340 MPa,可直接作為硅橡膠基熱界面材料的填料。 應用價值:該填料填充率可達 70% 以上,使復合材料熱導率提升至 8 W/m?K,廣泛應用于服務器 CPU 散熱墊和 LED 燈具導熱膠。
噴霧干燥技術的核心優勢
均勻性控制:離心霧化技術可實現微米級粒徑分布(D50=10-30μm),避免傳統干法造粒的粒度離散問題。
氧含量抑制:全密閉氮氣循環系統將氧濃度控制在 0.5% 以下,較傳統開式干燥降低 75%,顯著提升粉體純度。
工藝經濟性:多級溶劑回收系統使有機溶劑回收率≥95%,結合智能參數調控,綜合生產成本降低 20%-30%。
隨著半導體產業向高功率、高頻化發展,噴霧干燥技術在氮化鋁粉體規模化制備中的作用愈發關鍵,推動國產氮化鋁材料從 “替代進口” 向 “技術引領” 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