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吡蚜酮:屬于吡啶甲亞胺類非殺生性殺蟲劑,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于 1988 年開發。其核心作用機理是通過 “口針阻塞效應” 干擾害蟲取食,刺吸式口器害蟲接觸藥劑后會迅速停止進食,最終因饑餓死亡,同時兼具內吸傳導性,可通過莖葉噴霧或土壤處理保護作物新生組織。
烯啶蟲胺:煙堿類廣譜殺蟲劑,作用于昆蟲神經系統的軸突觸受體,通過阻斷神經傳導使害蟲麻痹死亡。該藥劑內吸滲透能力強、用量少且毒性低,對作物安全性高,但單劑使用易導致害蟲產生抗藥性。
二者常以復配形式(如烯啶?吡蚜酮)用于農業生產,主要防治蚜蟲、稻飛虱、煙粉虱等刺吸式害蟲,具體應用包括: 作物范圍:可用于水稻、甘藍、小麥、玉米、棉花、蔬菜(番茄、黃瓜等)及果樹(蘋果、柑橘等)。 施用方式:以葉面噴霧為主,在害蟲始盛期(如甘藍蚜蟲、水稻稻飛虱低齡若蟲期)施藥,推薦劑量為 12-20 克 / 畝(制劑量),需確保葉面、葉背均勻噴施。 復配優勢:烯啶蟲胺的速效性與吡蚜酮的持效性形成互補,復配后增效顯著,可降低害蟲抗藥性風險,例如 30% 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對稻飛虱的防效可達 90% 以上。
那愛一起 噴霧干燥機制備吡蚜酮與烯啶蟲胺的典型案例
噴霧干燥技術因能快速制備分散性好、懸浮率高的農藥制劑(如水分散粒劑、干懸浮劑),被廣泛應用于吡蚜酮和烯啶蟲胺的工業化生產:
含穩定劑的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制備
技術背景:烯啶蟲胺熔點低(83-84℃),高溫易分解;吡蚜酮水合物易團聚,導致制劑懸浮率下降(<90%)。提出通過 “砂磨 - 壓力噴霧干燥工藝” 結合穩定劑解決上述問題。 設備與工藝:采用壓力式噴霧干燥機,配套砂磨機、復配罐及板式換熱器。先將吡蚜酮(1-80%)、烯啶蟲胺(1-80%)與穩定劑(如殼寡糖、低聚果糖)、潤濕分散劑(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等混合,經砂磨制成懸浮液;再通過壓力噴霧干燥機在 90℃進風溫度下霧化干燥,利用板式換熱器預升溫降低造粒溫度。 效果指標:產品懸浮率提升至 90% 以上,烯啶蟲胺熱儲(54℃,14d)分解率降至 5% 以下,滿足農藥制劑穩定性要求。
速溶型烯啶蟲胺制劑的噴霧干燥裝置
技術痛點:傳統噴霧干燥機生產烯啶蟲胺制劑時,存在顆粒速溶性差、高溫導致藥性降低的問題。 設備改進:采用含氣液混合系統的噴霧干燥裝置,包括復配罐、二氧化碳儲氣罐、氣液混合泵及造粒塔。將烯啶蟲胺母液與二氧化碳氣體經氣液混合泵充分混合后霧化,利用二氧化碳輔助形成假性中空顆粒,并通過板式換熱器將造粒溫度從 110℃降至 90℃。 應用優勢:產品速溶性提升 30% 以上,有效保留烯啶蟲胺的生物活性,適用于速溶型可濕性粉劑或水分散粒劑的規模化生產。
吡蚜酮干懸浮劑(DF)的工業化噴霧造粒 設備選型:采用農藥專用 DF 干懸浮劑噴霧干燥造粒機,配套兩級砂磨機、離心霧化器及旋風分離器。 生產流程:將吡蚜酮原藥(純度≥97%)與分散劑(如萘磺酸甲醛縮合物鈉鹽)、填料(高嶺土)混合,經砂磨制成粒徑 1-5μm 的料漿;再通過離心霧化器將料漿霧化,在熱氣流中瞬間干燥成空心多孔顆粒,最后經篩分得到干懸浮劑產品。
工業應用:該設備已在吡蚜酮、烯啶?吡蚜酮等 DF 制劑生產中實現工業化,產品懸浮率達 95% 以上,崩解時間<30 秒,適用于水稻、蔬菜等作物的大面積施藥。 技術要點總結 設備適配性:壓力式或離心式噴霧干燥機均可用于制備吡蚜酮與烯啶蟲胺制劑,需根據產品劑型(水分散粒劑、干懸浮劑)調整霧化壓力、進風溫度(通常 80-100℃)等參數。 關鍵控制因素:需通過添加穩定劑(如寡糖類)、優化干燥溫度避免有效成分分解,同時通過氣液混合或配方調整提升產品分散性與速溶性。 工業化現狀:國內已有多家企業(如陜西湯普森生物科技)采用噴霧干燥技術生產烯啶?吡蚜酮制劑,相關設備(如 DF 干懸浮劑生產線)已實現標準化。